
二类电商起源于哪里?二类电商是指通过即时物流等履约能力,拓展和连接实体商户、仓储等本地零售供给,满足消费者即时需求的新型零售业态。实体商超、便利店、连锁、品牌门店等多种零售业态依托网络和数字平台,二类电商就近为消费者实现1小时乃至30分钟内快速送达的零售模式。

二类电商起源于手机的一种内容显示形式,广泛应用于社会信息和视频应用平台。由其衍生出的信息流广告,近年来展现出了较大的商业化潜力,二类电商市场迅速增长,2016年、2017年、2018年增速分别为109.3%、91.5%、58.3%,预计2020年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信息流广告伴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也促进了二类电商的兴盛,成为不少移动互联厂商青睐的新盈利增长点,其传播模式与效果值得业界与学界深入探讨。
二类电商是穿插于媒体内容流中或社交媒体用户的好友动态信息流中的广告,并可以通过用户画像、用户喜好及用户行为标签等智能化技术开展精准推送的商业化广告形式,主要通过把广告内容穿插在流动的内容信息之中进行展示。按照信息流广告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2006年至2011年的国外起源阶段,由Facebook在2006年最早推出,随后几年,Twitter也开始试水二类电商广告并将其作为正式产品投入商业运营中;二是2012年至2015年的国内萌芽阶段,2012年微博成为国内首家尝试推出信息流广告产品的公司,2014年今日App在内容分发中引入信息流广告,2015年二类电商公司尝试将信息流广告植入信朋友圈信息中,三家公司成为国内信息流广告运营首批梯队;三是2016年至2018年的爆发式增长阶段,这一阶段不少互联网厂商跟风加入信息流广告运营与发展行列,信息流广告业务成为不少移动互联厂商营收增长的新引擎;四是2019年之后的持续稳定发展阶段,除传统资讯及社交移动端信息流广告外,电脑端(浏览器、搜索工具、杀毒软件等)以及移动短视频平台的信息流广告也应运而生,二类电商的商业化价值再一次得到凸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一类电商了解很多,但二类电商反而是比较少,但它也是存在的,而且时间还不短,也是作为电商的一份子。一类电商的定义,简单理解为大平台电商,比如天猫,京东,淘宝,唯品会,苏宁易购等,以平台搭建的平台式电商,可以实现在线支付的平台。二类电商的定义通俗来说是指货到付款,比如新浪,搜狐,腾讯广点通等所做的电商。我们经常看到,只是没有去点开,而需要提交的信息是地址,电话,收件人,而不是在线支付。
二类电商是一类电商的补充,相当于覆盖更多的人群,以前说淘宝下乡,并不只是把淘宝让很多人用起来,其中更重要的是教育人群用在线支付的习惯,包括安装APP等,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其实二类电商有着天然的优势,但目前做起来的平台不多,或者说重视不够,因为平台更多的是以广告费来计划,而不是GMV,这就对商家方面的推动来得有点天然不足,其次是产品和平台对商家要求太高,需要比较强的资源和能力才能玩得转。
相对来说,二类电商的出路应该是拼多多,从前的二类电商的割裂的,而拼多多通常社交方式把原来属于二类电商的人群收割了,这是拼多多的厉害之处,也是当下二类电商的尴尬之处,这是整个行业的事不只是一个平台的事,或者说连腾讯广点通原来可以依靠自家的社交红利起来却依旧错过了,这就有点可惜了。
根据艾瑞咨询的测算,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即时配送服务全年订单将增至 795 亿单。按每单30元GMV估算,整体市场规模将远超万亿,这对不少企业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诱人赛道。那即时零售的未来在哪,谁会是最后的玩家呢?
二类电商这个市场进行简单分析。它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笔者认为,即时零售的价值在于“即时”,也就是供需之间的交易完成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即时实现的。它实现用户所期待的“所见即所得”的需求满足,其商业模式的成立,关键也在于用户愿意为“即时”这个需求买单,愿意对相应的商品额外支付相应的“跑腿费”。随着用户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消费理念的改变,用户是愿意为“即时”服务买单的。
同时对于需求的满足方来说,二类电商模式要跑通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足够多的用户;另一个是生态网格的构建,足够多的骑手以及足够多的商品供给。前者是充分条件,没有规模是无法形成网络,也无法进行社会化分工;后者是必要条件,商品的丰富度以及履约的即时性是模式持续经营的必要支撑。这部分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物流运输网络的建立,也已经基本可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即时零售,二类电商是有其相应的商业价值。
